在朝廷诸臣和官家的注视之下。
枢密使张浚秉笏出班,声如洪钟:“微臣谨奏:环庆路钤辖李瑜,受任以来,运筹惟幄。”
“首破落狼峡之围,再定饮马川之险。”
“雪夜挥师,连克三寨如破竹;奇兵出塞,直取石州若探囊。”
“终使横山四百里故土尽复,西夏十万铁骑溃退。”
“此功之着,可追卫霍!此捷之威,当铭鼎彝!”
这是朝会上已有的定论,李瑜的封赏才是本次的关键。
李瑜作为首功,他的封赏决定了此次所有立功官员封赏的上限。
只见张浚叙完李瑜之功,方才不紧不慢的开口:“依制,臣等议,当晋李瑜为云川郡开国侯,食邑一千五百户;授左武卫上将军,判沂州军州事。”
开国侯爵!
按照道理,李瑜功勋虽大,但似乎也没达到封郡侯的程度。
然而,在听到李瑜官位变化时,众臣便明白了此间内幕。
左武卫上将军,正三品。
将李瑜从四品提到了正三品,听起来很是不错。
从此李瑜也真正成为朝廷紫袍大员。
怎么看这次封赏都是大赏特赏,在李瑜功劳之下的立功将领上限也拔高了,皆大欢喜。
但是,此议一出,除了一脸苦瓜相的户部尚书,竟是没有一个文官出来反对o
因为,殿内众臣皆知此为明升暗赏,释其兵权之策。
盛炫心中简直是冰火两重天,刚开始听到女婿封侯差点当场激动得昏过去。
侯府啊!
自家女儿竟然成了侯府大娘子。
在听到左武卫上将军时瞬间冷静了下来。
左武上将军,环卫官,地位尊崇,几乎没有任何实权。
一般来说,是朝廷对那些军中宿将的一种柔和的削减兵权的方法。
而沂州是远州,李瑜根本不用走马上任。
也就是说,这次封赏之后,李瑜彻底成了一个地位崇高的富贵闲人。
可李瑜圣春正浓,大权在握!
盛炫看向面色微变的张浚,心中不禁冒出一丝寒意。
张阁老这是什么意思?
自家女婿与阁老决裂了吗。
而在张浚侧后方,韩章也是饶有意味地看向佝偻着背的张浚。
之前他还道张浚为何对武官没有防范之心,现在看来,张浚倒是比他要狠得多。
赵祯听到张浚这话,脸色一黑。
作为大周的官家,全天下没人比他更懂得抑制武将。
他自然能看得出枢密院这番封赏的玄奥。
可是,李瑜在边疆的差遣,此刻竟也被枢密院顺便全权收回。
要知道,让李瑜在边疆历练,是他亲自定下来的事。
枢密院————他看向张浚,头一次觉得这位首辅有些陌生,他嘴唇动了动,没有发出声音。
过了许久,当殿中彻底平静下来,赵祯才垂眸下眸子,带着显而易见的质询:“张卿,李瑜之功,非止拓土,实乃振百年国威。”
“云川”之名,虽属雅致,然气象稍逊,不足以彰其赫赫武功、砥定西北之伟绩。”
“朕恐,赏爵若不能与功绩相称,后世史笔如铁啊!”
张浚正欲开口解释。
李瑜知晓这个锅不能让张浚背了,而如今他已经有了在朝会上发言的分量。
于是在张浚开口率先出班,至御道中央,撩袍端跪,神色恳切而坚定:“陛下,臣李瑜,诚惶诚恐!枢密院所议,于臣已是恩同再造!臣本边陲微末,蒙陛下不次拔擢,方有今日。”
“云川郡侯之爵,于臣已属逾格,臣断不敢再有奢求!”
李瑜只是顿了顿,眼泪瞬间从眼框里流出来:“陛下,臣非不愿再戍边陲,为陛下执锐披坚。”
“然,臣起于微末,得蒙圣恩,方有今日。每每思之,常怀恐惧,唯恐才德不足,有负陛下信重。”
“去岁横山风雪,臣亲见将士用命,亦深感陛下运筹惟幄、朝廷粮饷源源不断,方是决胜千里之根本!”
“臣一介武夫,能效命者,不过阵前冲杀。”
“然陛下身系天下安危,京畿乃国家腹心。臣每念及陛下夙兴夜寐、忧劳国事,便恨不能常侍丹墀,为陛下分忧万一!。”
感受到赵祯有所动容,李瑜接着为自己加码:“边疆守成,陛下摩下如种谔、王嵩者,皆久历风霜之老成宿将,足堪重任。”
“而臣,唯愿留在陛下身边!哪怕只是在京中任一闲散职司,使臣能时常得见天颜,聆听圣训,知晓陛下安好,臣心便足矣!”
“此心此念,纯粹出于对陛下之忠忱,绝无半点私意,伏乞圣鉴!”
说罢,李瑜低下头,等待着官家裁决。
赵祯听完李瑜的话,竟不顾身子虚弱,在宦官的服侍下走下御阶,快步走到李瑜身前,将李瑜亲自扶起:“卿之忠忱,朕已深知!”
随后,赵祯将目光望向张浚:“张卿,李瑜赤心为国,甘愿留侍朕之左右。
你看,当授何职,既能成全其志,又不使其才干埋没”
张浚不禁多看了两眼一秒流出眼泪的李瑜,斟酌道:“陛下,李将军早有善用兵练兵之名,不若特设提举京畿禁军编练公事”一职,专司京营诸军阵法操演、兵械改良、赏罚核定,直属枢密院。”
“此职不涉日常庶务与兵马调遣,权责清淅,正合其用。”
赵祯沉默片刻,终究还是点了点头,随后缓步重回御座,看向李瑜:“李瑜听封!”
“臣在!”
“尔功盖寰宇,志虑忠纯,心系景宁,朕心甚慰!云川郡侯之名,不足酬尔之功、彰尔之德。
“今特旨更易:晋尔为景宁郡开国侯,加食邑至三千户,赐丹书铁券,世袭罔替!”
“授尔提举京畿禁军编练公事,练兵事宜,可便宜行事!”
“升授通议大夫!再赐紫金鱼袋!从此入殿不趋、赞拜不名!”
景宁即太平盛世之意。
赵祯显然知道自己活不长了,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李瑜收复西夏了。
而给李瑜景宁封号,就是希望下一任皇帝能不姑负李瑜一片赤忱之心,在李瑜的辅佐之下开创大周太平盛世。
他看向如今已经被枢密院捋了职权的李瑜,仍觉得有些愧疚,竟还要开口。